日常生活中,我们经常听到这种情况,好好的一个人早晨一觉醒来,半身麻木,说话言语不清,到医院一检查,是“脑梗”;某人做完了手术康复得很好,准备出院前的那天午饭后去趟厕所,突然胸痛气短,摔倒在卫生间,接着就不省人事,医生会诊考虑是术后“肺栓塞”。这些场景有着一个共同的“凶手”——血栓。
血栓,通俗地说就是“血块”,它像塞子一样,把身体各部位血管通道堵住,形成脑梗、心梗、下肢动脉肿胀、肺栓塞等,严重时危及生命。
人体血液中存在着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。在正常情况下,二者保持着动态平衡以保证血液在血管中的正常流动,也不会形成血栓。在特殊情况下,如血管有硬化,狭窄,损伤,或出汗过多、血压过低、缺乏饮水等情况下,会使血流缓慢、血液浓缩黏稠、致凝血功能亢进或纤溶功能减弱时,则会打破这种平衡,使人处于“易栓状态”。
下肢深静脉是比较容易发生血栓的部位,血栓堵塞静脉的后果固然严重,但更可怕的是血栓脱落,这可是致命的炸弹!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,就会沿血液循环途径:下腔静脉—右心房—右心室—肺动脉,较后引发肺动脉栓塞。肺若失去了血液气体交换的功能,就会引起急性缺氧,甚至引起急性心肺功能衰竭,如果急性期不及时纠正和干预,甚至致命。倘若下肢深静脉血栓延误诊治,或治疗不规范,还会导致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。
人体静脉有深浅之分,深部静脉承担了90%以上的静脉血液回流,一旦深部静脉血栓形成,较直接的后果就是血液回流发生严重障碍,肢体肿胀疼痛,严重者导致肢体坏死而需要截肢。许多人对深静脉血栓栓塞认识不足,防范意识不够,待到出现典型的下肢水肿时,不仅会给治疗带来困难,也容易留下后遗症。此时,病人会突然出现患侧肢体的肿胀、疼痛、软组织张力增高,往往在活动后加重,而抬高患肢可缓解。但如果堵塞部位处于“交通主干道”,再加上处理不及时,就会引起严重症状,甚至威胁生命。
医生提醒有危险因素的人群,应高度重视可能发生的深静脉血栓,一旦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确诊,并由专科医生根据检查结果以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抗凝治疗。一旦出现血栓栓塞迹象,则应尽早到医院进行抗凝或溶栓治疗,个别严重情况则需要外科手术干预,而及时有效的抗凝是治疗血栓栓塞症的关键。
医生链接:杨立群
副主任医师,成都西南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主任,四川省抗癫痫协会会员。从事神经内科临床工作40余年,多次应邀参加省神经疾病学术会交流研讨。
擅长:癫痫,头晕头痛,疑难病性眩晕症、帕金森、脑梗等脑血管疾病。
1、影视、广播、户外、网络广告情况发布说明
2、影视、户外、网络广告、广播样件
电话咨询
028-68760707